欢迎光临~乐鱼网官方网
语言选择: 中文版 ∷  英文版

乐鱼网官方网址

百亿口服美容市场这些热门成分是智商税吗?

时间: 2023-11-30 11:38:16 |   作者: 乐鱼网官方网址

  同时,因为口服美容市场的边界逐渐与千亿代餐、3000亿保健品市场相融,未来口服美容市场容量远不止于此。

  口服美容,对于相信“吃啥补啥”、“食疗养颜”的中国人来说,在逻辑理念上接受并不难,更不可思议的是一定的相通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就已经兴起过口服美容的热潮。比如1993年,太太药业推出了“太太口服液”,打出“让女人一直美下去”的广告语。该产品将口服保健品与美容相结合,当时一经推出就迅速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有很高的知名度。

  但早期,这类市场还不是很规范。在诸多媒体的曝光下,口服美容、保健品的市场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缺乏明确的监管标准、功效不显著、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研发投入低等问题频出,这一品类也随后慢慢沉寂。

  直到最近几年,海外品牌尤其是日本品牌通过跨境电子商务进入中国市场,口服美容类产品再度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在社交平台上,经过明星、红人的种草推荐,POLA、Swisse、Fancl等知名品牌旗下的口服美容产品均收获了比较高的热度。

  新时代的口服美容产品,在产品形态、功效上更加细分化。而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这一些产品通常以零食的形式出现,主打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成分的各种饮品、软糖、果冻备受欢迎。

  从护肤领域诞生的成分党,是口服美容的核心花钱的那群人之一。因此,“以成分为中心”的产品逻辑也适用于口服美容产品当中。我们会看到,主打成分正在成为口服美容产品的一大竞争点,但围绕这些成分是否能在吸收后对皮肤产生正面影响,也一直是不小的争论点。

  据CBNData消费大数据显示,与口服美容相关的美白、抗老、补水和防脱功能在线上均有一定搜索量,这是消费的人的四大主要诉求,其中关注美白和抗老的人数最多。在细分品类和需求下,除了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胶原蛋白和葡萄籽之外,鱼子酱、玻尿酸、烟酰胺、益生菌等成分的应用也十分火热。

  据了解,目前业内主要将口服美容市场分为三类:胶原蛋白、膳食纤维所属的美容保健食品,燕窝、鱼胶原蛋白为主的中式滋补性食品,还有以抗糖、美白为主的功能性品。

  在众多口服美容原料中,胶原蛋白一直是使用率最高的。在“小红书”平台上,胶原蛋白笔记数量达到87w+篇,与胶原蛋白相关的话题包括“胶原蛋白饮品”“胶原蛋白粉”“胶原蛋白软糖”等标签。这也说明,在护肤、美容和营养保健食品中,应用胶原蛋白能够在成分的角度,为产品带来一波流量。

  胶原蛋白是人体中一种很重要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它具有很强的伸张能力,是韧带和肌键的主要成分,也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它能够使皮肤保持弹性,影响着皮肤皱纹和衰老。

  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多中国人认为食用富含胶原蛋白的阿胶、猪蹄、鸡爪等食物能达到美容养颜、对抗衰老的功效。曾经,胶原蛋白也一度被营销为“美容神话”。

  但事实上,很多业内人士对此并不认同:食物中含有的胶原蛋白,吃下去后会经过胃肠道会被分解成普通的氨基酸,合成胶原蛋白的转化率极低,就算合成了极少胶原蛋白,也不会精准补充到脸上。还有人极端地认为,胶原蛋白不能被皮肤吸收,营养价值也极低,无论是吃还是抹胶原蛋白产品都没有用。

  不过,在大多数动物试验中,口服水解胶原蛋白产物和胶原蛋白肽对皮肤具有一定功能。2010年,Mari Watanabe-Kamiyama等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研究了I型胶原蛋白水解产物吸收后在小鼠身体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被标记的胶原蛋白三肽分布至全身各主要器官,14天后,皮肤中还保持着70%的放射水平[1]。

  口服水解胶原蛋白产物或者胶原蛋白肽,在人体临床试验中,还表现出增加皮肤水合度、减少皮肤皱纹、改善皮肤结构等作用。

  2015年发表在《美容皮肤病学杂志》上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Asserin等人对66位日本女性志愿者使用了胶原蛋白肽,并观察皮肤水合作用和皮肤经皮失水(TEWL)。

  研究根据结果得出:使用胶原蛋白肽的皮肤水分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增加。但是,服用胶原蛋白肽对皮肤经皮失水(TEWL)没影响,通过生物显微镜显示,皮层中的胶原蛋白网密度明显提升[2]。

  此外,护肤专家冰寒曾表示,口服胶原蛋白及水解胶原蛋白能够高效补充皮肤合成胶原蛋白所需要的氨基酸。对机体来说,利用现有能够直接利用的氨基酸、多肽是耗能最低、速度最快的途径,这很可能是口服胶原蛋白对皮肤和其它富含胶原蛋白的结缔组织有高效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多,但大多数基于动物试验,关于口服胶原蛋白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对皮肤的作用机理。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口服胶原蛋白产品中,使用的成分以“小分子胶原蛋白”或者胶原蛋白肽主。

  比如,来自日本的知名品牌Fancl推出的胶原蛋白粉,主打抗衰老和美白功效,其宣称三种有效成分协同发挥作用,HTC胶原蛋白、玫瑰花蕾稀有提取物、维生素C。核心成分HTC胶原蛋白,由胶原蛋白最小单位——三肽组成,据称分子量更小,易于吸收。

  再如,国内新锐品牌IndiePure乐了,提倡“妆食同研”。该品牌推出了“5d小白饮”,主打三重胶原小分子肽,并复配鳕鱼胶原蛋白肽。此外,产品中还使用了谷胱甘肽、桑叶提取物、烟酰胺等抗氧化成分,宣称能够对抗肤色暗黄和皮肤初老。

  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结缔组织、上皮组织和神经组织内,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KarlMeyer和JohnPalmer于1934年从牛眼玻璃体中被分离出来。它是细胞基质和多种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在机体内显示出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也被称为“天然保湿因子”。

  根据应用领域和技术方面的要求的不同,透明质酸大致上可以分为医药级、化妆品级和食品级,具体区别可以见下图:

  2021年1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文,批准透明质酸钠为“新食品原料”,可应用于普通食品添加。短短一年时间,众多透明质酸食品涌向市场,牛奶、饮料、气泡水、软糖等各种食品均将透明质酸成分添加作为卖点宣传。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就出现了口服透明质酸美容保健食品。至今,日本市面上已有超过161种食品含有玻尿酸成分,涵盖零食、糖果、饮料等普通食品,以及口服液、胶囊等保健食品。

  在国内,口服透明质酸产品有:华熙生物率先推出的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和首款玻尿酸水“水肌泉”,汉口二厂和代餐品牌Wonderlab推出的玻尿酸气泡水和玻尿酸软糖,还有乐纯和光明乳业推出的玻尿酸酸奶,乐乐茶推出的玻尿酸“粉椰水光冻”等。

  △Wanderlab玻尿酸软糖、福瑞达旗下善颜玻尿酸口服饮、汉口二厂玻尿酸气泡水

  与胶原蛋白类似,口服透明质酸的功效同样存在诸如疑问。理论上来看,口服透明质酸经过人体复杂的吸收代谢,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很难确定其能否再度合成有利于皮肤的物质,还有是不是还能够继续作用在皮肤上。

  不过,有一些研究证明,口服透明质酸能够被身体吸收,并在皮肤上积累。2014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通过一项小鼠研究,表明90%的口服透明质酸可被身体吸收加以利用,并有一部分可留在皮肤组织中[3]。

  同时也有文献提出,透明质酸会通过血液与淋巴运输系统到达皮肤。日本学者在《临床美容仪器》杂志上发表的一项为期12周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通过在60位志愿者身上试验,证实了口服透明质酸可以缓解皱纹、改善皮肤光泽和粗糙度[4]。

  这些研究为透明质酸口服美容提供了初步的依据。但知乎博主胡晓波曾表示,目前大部分关于口服透明质酸的文献都存在利益相关,而且口服透明质酸需要大剂量才起效(口服透明质酸的最低推荐剂量是每天120毫克),而市面上的产品在价格高昂的同时,透明质酸含量可能还远远不够。

  改善消化和提升免疫力是益生菌最为人所知的两大功能,除了化妆品之外,益生菌在口服美容、口腔健康、减肥、医药等领域的需求量更大。

  已有研究表明,皮肤疾病与精神疾病具有共病性,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对皮肤病发病有影响作用。此外,肠道微生物可影响皮肤疾病的发生,并且精神情况与肠道微生物状况可反映皮肤健康情况。这种相关性在1930年首次被描述为关于情绪状态、肠道微生物群和全身性皮肤炎症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即肠道-皮肤-脑轴。

  2016年,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一篇文章表示,皮肤不仅是人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精神情况和肠道微生物健康情况的晴雨表。未来皮肤病的治疗趋势是采取多种影响肠道-皮肤-脑轴的干预措施,综合运用饮食、益生菌、益生元、药物和心理干预等方式[5]。

  肠-脑-皮轴的研究与敏感性皮肤的改善也存在一定关联。有科学证明,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失调)会导致皮肤动态失调,从而削弱皮肤屏障。基于这一原理,法国原料商仙婷就曾推出针对敏感性皮肤而开发的口服益生菌:SETHIBIOTIC SSL3仙衡均益生菌,该原料主要由3种益生菌菌株组成的,分别是副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瑞士乳杆菌。

  益生菌的菌株有很多,不同的菌株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比如,植物性乳酸菌K-1、乳酸菌Lactococcus lactis H61、鼠李糖乳杆菌GG株、短乳杆菌LB27等被证明对皮肤具有保湿作用。

  曾经有一项针对54名皮肤干燥女生的试验,让她们在冬季服用100毫克植物性乳酸菌K-1或安慰剂。结果显示,持续6周后,植物性乳酸菌K-1组的经皮水分蒸发得到了抑制,皮肤状态和青春痘均得到改善。

  益生菌对皮肤保湿的作用机理来自于它能将较大的玻尿酸分解成2~6个片段,以利于小肠吸收而运送至关节,以及其它组织。目前研究之后发现,分子量小于10万道尔顿的玻尿酸可以经由肠道旁细胞被动扩散路径而被小肠吸收,而分子量较大的玻尿酸则借由肠道细菌分解,经吸收分布至皮肤。因此,将玻尿酸与益生菌结合的口服美容产品,能获得更好的补水效果。

  此外,也有企业宣称,通过在产品中添加益生菌,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抵御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日本明治公司推出的“紫外线防护美容酸奶”中添加的主要成分之一为SC-2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OLL1247),同时还含有嗜热链球菌(3078)、胶原蛋白肽和鞘磷脂。

  明治公司的研究小组对该产品的紫外线防护作用进行了临床验证,针对30~49岁的女性健康人群作对比实验。试验结果为,连续6周食用后,受试者的MED值(照射24小时后产生红斑所需的最小光线量,分值越高皮肤越不容易发红)显著上升。

  临床上,口服维生素C、氨甲环酸等药物能够有效缓解面部黄褐斑症状,因此被认为是科学有效的美白方式。市面上的口服美白产品通常为口服保健品或药品,从机理来看,口服美白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抗氧化,另一种是抑制黑色素沉淀。

  在成分应用上,口服美白产品通常会使用维生素类、白藜芦醇、花青素、谷胱甘肽、氨甲环酸等成分。

  比如,日本品牌Transino的口服美白产品中,使用的主要成分为维生素C、L-半胱氨酸碱、维生素E琥珀酸酯、烟酰胺等。主要是通过半胱氨酸来补充人体内谷胱甘肽的含量,增加体内抗氧化能力,同时添加维生素C来协助抗氧化,以改善色素沉着。

  “这些小分子物质通过口服能够作用于皮肤美白是毋庸置疑的,它们的作用机理和护肤品中的美白成分并没有区别,主要是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当然,制剂技术需要严控,比如有些成分在需要制成肠溶型制剂才可能正真的保证不在胃中被降解,从而能到达吸收部位””弗图医学创始人梅鹤祥说道。

  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骆丹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内服美白产品中的维C、维E是抗氧化剂,而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氨甲环酸等这些看上去很复杂的名字,有类似的抗氧化作用,同时可抑制酪氨酸酶、阻断黑色素形成。

  每个人的皮肤特性、复原能力不完全一样,即使口服美白产品的成分理论上能抗氧化,抑制黑素颗粒形成,但也只是针对某类人或某种特定情况导致的肌肤变黑,并不能够达到所有人预期的美白效果。

  相较于前文中的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益生菌等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口服美白产品的安全性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比如,此前,Pola、Fancl、Unichi三款网红口服美白产品被某博主送检,并声称检出含有禁用雌激素,这一新闻在当时引起了热烈讨论。虽然后续经过澄清说明,证明了产品的安全性,但口服美白产品的副作用也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质疑。

  以维生素C为例,国家卫生部给出的成人每日维生素C推荐摄入量为100毫克,大量服维生素C会对人体肾脏造成一定负担。但有些口服美白产品,每粒的维生素C含量已达1000毫克,远远超出了这一标准。

  在日本市场,口服美白产品拥有着更完善和严格的监管。日本有关部门会按照药品的危险性、副作用等进行分类,危险性最高的是一类和二类药品,三类药品管制相对宽松,副作用低甚至无副作用,只要不是长时间的过度使用,基本上不会对人体带来伤害。三类药品在药妆店、便利店即可购买,最重要的包含口服美白产品、各种维生素制剂、调节肠胃的药品等。

  在国内,口服美白产品并不按药品管理,因此也不存在对于口服美白产品的功效认证。不仅如此,在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中宣称美白或许会违反《广告法》,涉嫌虚假宣传。

  一方面,市面上大多数功能性食品并不具备保健食品认证;另一方面,中国现行相关法规规定,目前保健食品可以宣称的功能共27种,包括了“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份”“改善皮肤油份”四种美容相关联的内容,并不包含明确的美白宣称内容。

  除了上述几种成分之外,口服美容产品中的专利植物提取物、烟酰胺等同样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比于化妆品,口服小分子美容产品在研发上存在更高的技术壁垒。比如,成分在胃肠道中的吸收、代谢以及在体内的分布状况,这些研究涉及到制剂和药理学领域。同时口服比外用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应加强毒理和和代谢相关的研究。”梅鹤祥说道。

  很多涉猎该领域的品牌方正在通过种种临床试验、动物试验证明口服美容的科学性,但从研究文献来看,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不够成熟。从原料生产过渡到配方技术,最终反馈到美容功效上,还需要克服不少应用难点。

  [5]段云峰,金锋,肠道微生物与皮肤疾病-肠-脑-皮轴研究进展,科学通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