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4-29 08:03:27 | 作者: 发泡聚丙烯(EPP)
总结了一遍,并解释了一些细节。方便与前面的文章对应来看。(合壹商埠2022年文章合集)
上图是一个杠杆,左边是氧自由基(ROS),右边是对抗氧自由基的机制,达到一个平衡。
机体内生成的ROS迅速引起信号级联,刺激抗氧化酶、胱氨酸转运系统,进行扑灭,迅速、高效、有力,所以它在杠杆的最右边。如果自由基再多一点,就要动用机体内的抗氧化成分比如Vc、Ve、尿酸、谷胱甘肽等等。如果自由基产生过多,导致氧化应激,此时蛋白质开始发生水解生成氨基酸来对抗。这样的一个过程效率很低,所以要动用大量的蛋白质,最后导致皮肤干瘪、暗沉、不够水润。
细胞膜,细胞器膜都是脂质膜,含有很多不饱和脂肪酸,赋予其流动性,上面附着各种酶、信号感受器、通道等等。自由基攻击脂质膜产生小分子醛(如图中的丙二醛、4-羟基丙烯醛)就会和蛋白质发生反应,让酶的活性降低,蛋白质水解,膜的流动性变差。恰好还原糖也含有一个活泼醛基,机理一致。
图2中,右边超氧自由基在SOD的作用下转化为双氧水,但如果有亚铁离子、亚铜离子存在,超氧自由基和双氧水都可以转变为羟自由基,羟自由基目前是体内活性最强的自由基。
其实游离的金属离子对油脂的氧化影响非常大,能迅速引起过氧化值的升高。在生命体内,表现有铁死亡:由亚铁离子催化不饱和脂肪酸产生脂质过氧化,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比如有很多工程师反映蓝铜肽与对羟基苯乙酮的不配伍,主要是蓝铜肽的游离铜离子会催化对羟基苯乙酮氧化而变色,所以蓝铜肽的品质很重要。
在去黑眼圈的经典原料——黑洛西中,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来络合游离的铁离子。所以不论是配方稳定还是体内的功效,游离的金属离子都是要重点关注的。
图4显示双键的氧化过程,(1)双键直接被氧化,这个代表产品有环氧大豆油,经过控制来生成。(2)和(3)是双键的α位被氧化形成过氧化自由基,(3)的氧化速率远高于(2)。在自然状态下,(2)更容易发生,生成过氧化物,用过氧化值来体现。
在36.5℃,脂肪酸的相对氧化速率:油酸(1.0),亚油酸(8.0)、亚麻酸(21.7)、EPA+DHA(39.1)。
油酸、亚油酸、亚麻酸、EPA和DHA的相对氧吸收率(在空气中暴露2天)分别<1、1、99、743和948。另外油酸的诱导期超过100天,而亚油酸和亚麻酸分别为50天和20天,EPA+DHA只有4天。所以不饱和度越高的油脂,越容易氧化。我们见到的深海鱼油,只能用胶囊来包装了。
蛋白质糖基化是机体内很重要的过程,迄今为止发现的蛋白质中有50%以上有糖基化修饰。这是一个生命主动过程,通过将特定的氨基与糖链结合,完成信号识别,避免蛋白质被水解等等。
但游离的醛也会与蛋白质的氨基发生亲核加成,产生非酶褐变(又称美拉德反应,见图5),这个是不可控的,摄入的糖分过多,或者由于氧化以及炎症产生的自由基过多,就会产生这个反应。其实大多数的斑,比如老年斑、晒斑等色斑中就存在美拉德反应,在真皮中,并不全是由于黑色素的沉淀导致,所以也特别难处理。
羟基酪醇和橄榄苦苷是多酚结构(见图6),羟基酪醇极不稳定,在水中迅速氧化变黄,橄榄苦苷稍好。因此这两个都有着非常强的抗氧化功能,当然也决定了它们在配方中不稳定。同时与酪氨酸近似的酚结构,使其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能力。莱茵生物新开发了油橄榄叶提取物,光热稳定性都得到了很明显的提升,但活性物含量未发生变化。
多酚可用焦亚硫酸钠保护,但橄榄苦苷不行,圆圈中的双键会与之反应。但实际上,橄榄苦苷最强的在于其抗炎能力,对于中性粒细胞聚集这个指标来说,能媲美甚至更强(原料浓度是2倍,橄榄苦苷浓度与之一致)。本实验室经常将它与β-葡聚糖合用来舒缓高刺激性活性物,效果极佳。
羟基酪醇主要由橄榄苦苷水解(酶法或者酸法)来获取,提取目的不同,提取工艺不一样,所以产物不同。
但油橄榄叶中同时存在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是因为溶解性不同而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产品吗?
不是,是因为羟基酪醇含量更少也更不稳定,橄榄苦苷最后喷雾干燥的时候,有可能羟基酪醇会全部损失掉;而羟基酪醇的提取需要将橄榄苦苷全部水解,然后采用淀粉或者糊精填充来增加其稳定性。
富勒烯是一个很神奇的成分,当它跨进化妆品领域时就一直争议不断。它利用自身丰富的电子云来吸附自由基,让自由基湮灭而不损失自身。
咪唑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基团,它对金属离子具有很好的络合作用,最典型的是酪氨酸酶,2个铜离子与三个组氨酸的亚氨基络合(图10),可对单酚或者多酚催化。比如将酪氨酸催化生成多巴,最后生成黑色素(图11,B、C是真黑素可能的结构)。
黑色素具有强大的共轭基团,能吸收很多波长的光,看着就是黑色的。同时黑色素还有着非常强的抗氧化、抗自由基的能力。所以不论光照还是炎症,都轻易造成皮肤色沉,这是机体的保护机制。
所以美白在根上,我们要防晒,也要舒敏(日晒也会产生炎症,但有时候疾病的炎症不一定通过护肤能搞定)。
当然从酪氨酸酶的角度,我们大家可以通过与酪氨酸近似的多酚结构来卡位,也可以夺取铜离子活性中心。
血红素的结构,在卟啉环中间有一个亚铁离子,上下各有一个组氨酸残基(上面未画出),氧分子(O2)能与Fe(II)紧密接触使其氧化为Fe(III)。
本身卟啉环是一个大的平面共轭结构,电子云密度较高,容易吸附电负性比较强的成分,再加上中间二价铁有价态变化,就很容易携氧和失氧。(为什么CO更容易与血红素结合也是一样)
EUK134也是一个共轭结构,中间络合了锰离子,锰离子的价态有﹢2、﹢3、﹢4 、+5、+6和+7,得失电子应该更容易,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它抗氧化的效果应该很好,除了稳定性差点,但双剂型应该能很好的降服它。
在肌肽的抗氧化机理中,我们大家常常会看到咪唑基的共轭结构能湮灭自由基,包括我们自己的公众号文章中也这么表述。但从前面分析的过程中,有点独木难成林的感觉,单凭肌肽(脱羧肌肽)的一个咪唑基应该很难像富勒烯一样吸附并湮灭自由基。
它应该是络合金属离子比如铁离子、铜离子而起到这个作用。所以大胆的猜测,肌肽与蓝铜肽可以协同(虽然肌肽和蓝铜肽在一起会变色)。见图14.
PS: 萱嘉的超分子肌肽将肌肽、脱羧肌肽、AA2G通过特殊的工艺复合,抗氧化、提亮、淡斑的效果还是很令人惊艳的。
Vc又名抗坏血酸,pH很低,可是从Vc的结构来看并没有羧基。 但我们常用的Vc乙基醚pH大约5.0,但是Vc葡糖苷的酸性也很强,从这两个成分的结构上来看,Vc乙基醚是Vc的3号位被乙氧基化,Vc葡糖苷是Vc的2号位被葡糖基化,所以可推断Vc的3号位可电离出氢离子。
那猜一猜,原型Vc和Vc葡糖苷谁的酸性更强?Vc乙基醚和Vc葡糖苷谁又会更稳定?
由于葡糖基的吸电子效应,会导致临位羟基上的氢电离度增加,事实上,1M的Vc,pH3.0,1M的Vc葡糖苷,pH2.6,要比Vc更低,所以Vc葡糖苷的酸性更强。
Vc衍生物中Vc乙基醚是一个比较好的成分,但是它在配方中一段时间后会出现pH陡降,直至低到4.0以下,所以要做好缓冲体系。但是我们曾经测试过,发现并没有乙氧基脱下来。其实不论是Vc乙基醚还是Vc葡糖苷,这个键都很牢固,常规条件下其实很难脱下来。那这个pH是怎么来降低的?
Vc的1号位的羧基和4号位的羟基发生酯化形成内酯,如果这个基团发生水解,可能是pH下降的原因。恰好这个基团对酸和碱都很敏感,所以配方一般要求接近中性。由于葡糖基的近位和吸电子效应,会导致这个基团更易水解。当然葡糖基也会有空间位阻,具体谁更容易被破坏不好说。
不过Vc乙基醚和Vc葡糖苷的水解并不是被氧化,最终抗氧化的功能是否受影响暂未可知。现在影响酯水解的因素主要有pH、光照、温度、金属离子、水活度等等,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