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20 10:07:06 | 作者: 乐鱼网官方网址是多少
超导现象是一个极为美妙、极为深刻的物理现象,超导研究的每次突破,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都是难以估量的。寻找高温乃至室温超导体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实现有可能对物理研究和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在2023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上,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新基石研究员、2019年“科学探索奖”数学物理学领域获奖人王亚愚简要介绍了超导物理的发展历史、美妙的超导性质、超导体的可能应用、超导现象的微观机理、以及目前依然有待解决的高温超导之谜。
超导现象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Onnes等发现,汞这种液态金属,到了-269℃进入零电阻状态,可以被称为超级导电体,也就是超导体。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Matthias等发现弱磁场下,超导体几乎“排斥”掉所有的磁通,称为迈斯纳效应。这是超导体特征的两种行为,也是超导应用的来源。
我们能想象,一个零电阻、有磁悬浮的物体可以产生的应用。比如没有损耗的输电、超导电子学器件、超导量子计算、超导强磁铁、超导磁悬浮列车等。目前没看到大范围的应用,因为超导体通常只在极低温才能出现。一些在特殊领域的超导应用有超导磁铁用在核磁共振中、全超导托卡马克、超导量子计算系统和超导电缆和超导磁悬浮列车等。
为什么会有超导现象?金属导电现象靠自由电子的运动,运动总会受到散射,产生电阻,从而通过电流后会发热。而超导体到了极低温,它没有电阻还有磁悬浮,这是物理史上最艰深、也是最有趣的问题之一。很多大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杨振宁、费曼等都研究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但都一筹莫展。甚至有超导现象第一定理:“Every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is false”(关于超导的任何理论都是错的)。
这个困扰了大家40多年的问题,在1957年,三位物理学家BCS完美解释了超导体。基本图像是,一般金属的导电靠单个电子;在超导体中,BCS提出导电靠两个电子形成的库珀对。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荷的晶格产生吸引作用,这样的两组间接地形成库珀对。这是一种非常微弱的配对机制,因此超导态仅在极低温才存在,到高温就会被破坏掉。
寻找高温超导体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这样的一个问题非常之难,从1911年到1973年这60多年间,超导转变温度仅从-270℃上升到-250℃。大家的最终目标是找到室内超导体,退而求其次是希望找到液氮温区超导体。因为液氮很便宜,如果有液氮温区的超导体,就可以产生很多的应用。但到20世纪70年代,距离这个目标还非常之远。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科学家Matthias,也是迄今为止发现超导体最多的人,总结出找好的超导体的定律:
重大的突破是不期而遇的。1986年,两位不是很知名的非超导领域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氧化物陶瓷材料——镧钡铜氧,其中有30K的超导体。这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去氧化物中找高温超导体。
1987年初,华裔科学家吴茂坤、朱经武、赵忠贤等独立发现了一个新的超导体——钇钡铜氧。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液氮温区超导体,是具有93K转变温度的高温超导体。这个超导体的发现,令全世界的物理学家进入了狂热状态。
高温超导体这些氧化物材料完美地违背了Matthias的所有规律。实际上,过去的20多年,所有的新型高温超导材料都是非超导领域专家发现的。薛其坤老师就是很的例子,他的背景是半导体表面物理,他把该领域的方法、思路带到高温超导研究中,发现了很重要的超导体——界面高温超导。高温超导材料的未来也许靠大家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的科学家们给我们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钇钡铜氧是典型的黑色陶瓷材料,又硬又脆。陶瓷一般是绝缘体,为什么钇钡铜氧成为了最好的超导体,这是目前凝聚态理论方面最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凝聚态物理领域泰山北斗级的科学家Philip W. Anderson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高温超导出现不久就提出了共振价键的理论(Resonating Valence Bond,RVB)。基本出发点是高温超导体的母体是一种绝缘的氧化物陶瓷材料——莫特绝缘体,超导的产生是通过掺杂电核进入导电态再进入超导态。这完全不能用BCS理论描述,其中发生及其重要的作用的是电子之间自旋的磁相互作用。
电子带有自旋和磁距,两个小磁条能形成非常强的吸引效应,所以Anderson认为,绝缘陶瓷中,电子的磁相互作用提供了非常强的配对相互作用,因此能产生高温超导态。
这种绝缘陶瓷叫莫特绝缘体。它的母体,从化学领域来看,是每个铜上面有一个电子;对物理学家来说,是一个金属,一个电子可以跳到下一个格点再跳到下一个格点,产生导电。莫特认为,当把两个电子放到一个格点时,他们有强烈的排斥,需要太多能量,所以电子决定躺平,每个电子在一个格点上,因此成为一个绝缘体。Anderson说如果其中掺入空穴,拿走一些电子,这时就有空位产生,电子能够继续跑来跑去,从而能够成为导体。而且Anderson有一个全新的观点来看母体中电子自旋的排布,已经是天然配成一对一对的,只要让它们跑起来就能进入超导态。
当然,把这么直观漂亮的观点细化成物理理论很难。因为即使描述一个空穴的运动,它一跑起来会扰动所有电子自旋的背景,这在量子力学上是极难描述的。所以现在很多物理学家只研究单个空穴的运动,已经很之难了,怎么配对超导仍然是未解之谜。
我的研究组10年前在清华建立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实验室,可以从原子尺度看到高温超导体的结构和电子结构。我们第一次得到了母体——绝缘陶瓷的晶格结构。从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能隙的大小,它怎么传递给高温超导态,是我们想理解的问题。
高温超导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规律,当一个材料中铜氧面的层数从一递增到三的时候,超导性质急剧上升。所以过去我们花了10年的时间,找到了五个高温超导体的母体,来测量他们的能隙大小。我们正真看到能隙跟超导转变温度之间有一个反关联。这个反关联的来源就是量子力学的简单理论,能隙越小,反体自关联越强,因此对Anderson的理论提供了非常强的支撑。
我们的工作只有五个数据点,结构到三层。从去年开始,我们与清华大学的朱静院士合作。朱老师把他最擅长的技术——STEM-EELS(扫描透射电镜)用于高温超导研究,能够正常的看到四层至九层的材料。我从来就没想过我们可能看到有九层结构的高温超导。在这个工作当中,把我们来从一至三层的规律推展到六层,依然成立,这对高温超导的机理提供了非常强的支持启示作用。
最近,我们团队刚刚提出了一个新的高温超导图像,叫“分子轨道”图像。目前有两类高温超导机理,一个叫RVB,完全来自于局域;一个是BCS,完全来自于巡游的电子能带。我们大家都认为掺杂的绝缘陶瓷,正好处于二者当中。量子化学领域有非常成功的一套理论,叫分子轨道,而它从来就没应用到强关联高温超导的研究中。所以我们提出一种全新的机理,叫掺杂分子轨道超导态。我们得知低能电子态像一个一个条纹,高能电子态像一个一个的梯子。我们联想到在量子化学领域,一些分子形成的成键轨道,它们就是一个一个条纹,而它们的反键轨道就是一个一个的梯子。在两个不同学科之间,通过实验数据建立了联系,我们始终相信把其他学科已经很成熟的方法、思路带到高温超导研究中,也许能带来新的启示。
高温超导研究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有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发现,有14位诺贝尔奖得主。它既是凝聚态物理值得骄傲的成就,也有目前最大的挑战。有的人觉得高温超导的问题已解决了,有的人觉得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此之难,人类永远没有办法解决,还有的人觉得高温超导根本就没有值得解决的问题,所有的现象以前都见过,只是定量的提高而已。
展望未来,我们有可能发现室温超导体吗?也许永远都不可能,也许就在今天晚上。虽然高温超导研究的未来充满未知,但一定会不断给我们大家带来新的惊喜和挑战。谢谢大家。